安丘市扭住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牛鼻子”实现水质提质增优
发布时间:2024-08-12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近年来,安丘市扭住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牛鼻子”,创新体制机制、发挥联动效能、赋能数字治理,打好治水“组合拳”,实现水质提质增优。今年上半年,按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共受偿289万元,全市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保持100%,水质指数4.81、同比改善14.9%,水质居潍坊市16县市区第1位。
一、建章立制、精准施策,探索治水新模式
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会同周边县市区签订行政边界地区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定期开展生态环境领域联合执法行动,建立联席会商、信息通报、环境应急联动、群众投诉等制度,固化行政边界地区执法联动机制,消除监管盲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自机制成立以来,组织3次跨界联合执法,排查隐患9个。
推行“防干扰”监测机制。开展全市人为干扰环境质量监测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签订承诺书,压实属地、运维、主管单位三方责任,对全市7个自动监测水站(断面)及上下游关联因素,现场检查330余次,出动1500余人次,消除涉水问题121个,严守数据质量“生命线”,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深化“河湖长”协同机制。压实河湖长制责任,对全市50条河流、102座水库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物业化管护,配备市镇村三级河湖长621名、助理单位36个,聘请全域管护单位1个、300名河湖管护员,每周巡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年累计发现并解决问题9300余个。
二、全域联动、一体推进,发挥治水新效能
突出源头治理强治污。以控源截污、总量减排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两年投入4.1亿元完成安丘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并配套污水收集管网16公里,累计完成雨污分流改造36.69公里,新增处理能力9万吨/年,实现尾水排放达到“准四类”标准,预计减排化学需氧量2610吨、氨氮268吨。
强化专项行动提质效。开展河湖汛前专项整治,徒步完成全市河湖隐患排查,共发现问题813个,现已全部完成整改。同时,组织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开展水源地保护、畜禽高标准整治等专项行动11个,检查涉水污染源2320余处,整治问题850多个。
推进产业升级促转型。实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对全市37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3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赋分、分档归类,差异化落实惠企政策。近三年先后通过强化服务指导、执法倒逼、政策引导等措施,关闭“散乱污”企业214家,淘汰落后产能69万吨。
三、数字赋能、长效管理,明确治水新路径
创新科技助力。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整合8个在线监控系统、7万余条数据,建设生态环境指挥中心,实现监管信息智能推送、问题排查快速联动、执法检查智能触发、违法行为高效查处。今年以来累计交办、整改涉水问题897个。
强化合力出击。完善市生态环境委员会“1+8+30”组织体系、责任体系,1493名网格员对3055家固定污染源动态监管。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一周一专题、一月一复核,形成借势借力、传导压力、协同发力、共同努力的“四力并发”工作格局,共完成8个领域专项督导,检查点位955个、整治问题240个。
注重考核奖惩。加大7个市控及以上河流断面的改善力度,排定重点治水工程项目5个,总投资3.7亿元,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考核通报、督导帮扶,确保早日建成达效。同时,将水质改善情况纳入各镇街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在全域设置34个乡镇考核断面,实行月监测、季考核,确保责任不落空、工作不虚华,实现长治久清。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dsdt/202408/t20240810_47510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策法规
- 全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协调推进会议召开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 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谋划推进工作座谈会召开
- 2025年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在潍坊召开
- 守护黄河生态绿,济南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十年再出发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