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客带来流量 微山点“湖”成金
发布时间:2024-07-26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白鹭。陈保成摄
编者按:
生态美,候鸟至。这个春天,鸟友们背起相机、望远镜,或穿越密林、走进湿地,或踏足郊野、跋涉高山,寻觅百鸟踪迹。
以鸟为景、以鸟为媒,生态旅游呈现新业态。观鸟乡村火了,观鸟经济活了。在蓝天碧水间,不少地方把生态保护与观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村发展、带动居民共富,实现“两山”转化。对此,推出“一起观鸟吧”专题策划,看各地如何守护鸟类资源,成就观鸟经济。
◆记者董若义 通讯员李卫东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鸟鸣啾啾,不绝于耳。当地摄影爱好者华宏立栖身在湿地观鸟长廊中,不时按动快门,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定格下来。
“和其他观鸟地相比,微山湖的鸟数量与种类较多,这得益于政府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前,我们这些拍鸟爱好者都喜欢去洪泽湖、盐城、东营等地,没想到,如今在自家门口,就能拍摄到水雉、白枕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华宏立边说边向湖水指去:“你看,现在水质清了,垂钓的人越来越多,单用肉眼就能看到湖里2米多深的水草。”
很难想象,让华宏立引以为豪的微山湖,在20世纪80年代曾污浊不堪。当时,53条入湖河流接纳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排湖中,大量鱼虾绝迹,鸟儿不见踪影。“微山湖三大宝,臭鱼臭虾烂杂草。”这句话曾在湖区广为流传,是当时微山湖最真实的写照。
为了一泓清水,微山县先后关停4家煤矿、2家焦化、2家发电等规模以上企业。坚持铁腕治污,倒逼沿线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启动后,微山县科学实施“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实现南四湖从“纳污湖”向“生态湖”转变。
如今,微山湖水质连续20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鸟儿种类达到294种。每年初冬到来年春天,微山湖进入最佳观鸟季。全国各地前来的观鸟客“拍”来的“生态流量”让微山点“湖”成金。
为推动观鸟经济健康发展,微山县湖区周边的乡镇、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纷纷发展起了乡村游,一方面加强对观鸟游客的细节服务,另一方面注重对野生鸟类保护的宣传教育,积极担任起湿地、湖水和鸟类的守护者。
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坐落于微山湖腹地,渔民以船为家,200多条住家船沿水道两岸排列,形成独具特色的渔家水街。渭河村10平方公里的湖面烟波浩渺,鸥鹭翔集,是迁徙水禽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共有鸟类200余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观鸟客既可流连湖上美景,也可到渔家船头品尝湖鲜。
村民张贵永经营一家渔家乐。他介绍:“今年春节刚过,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就纷至沓来,带着设备到渭河村附近水域‘潜伏’拍鸟,有的一待就是一个多月。来客多了,生意也红火了,饭馆每天都能摆上十几桌。”
跟张贵永一样,全村500多户人家,有的开游艇,有的建民宿,有的开餐馆,有的卖特产……几乎家家都吃上了“生态饭”。
渭河村党支部书记化明伟告诉记者,他们利用观鸟经济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乡村游、提升民宿和餐饮标准、丰富旅游业态。2023年,渭河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多元,加上生态养殖业和航运业,村集体年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观鸟经济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务工。目前,微山湖已建成40多个观鸟点,春节至今,已吸引两万人(次)来微山湖观鸟,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多万元。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zhbsdxw/202404/t20240416_47192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