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永新探索“生态修复+”治理废弃矿山
发布时间:2023-11-18来源: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以前,这里是一座废弃采石场。如今,经过生态修复,成为网红打卡地,快速带动了我们当地的生态旅游。”近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三湾乡石口村,一位村干部欣喜地说道。
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永新县,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矿产资源丰富。
“长期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地形地貌、土地资源、水土环境、自然景观,形成了难以愈合的生态创伤。”永新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共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51座、灾毁退化废弃土地3块。
一边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一边是经济欠发达的县情。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结合点,化解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繁重与投入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永新县以入选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县为契机,先行先试“生态修复+”机制,融入“红、古、绿、业”元素,通过市场化运作、系统化治理、融合化发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使一座座废弃矿山变成“金山银山”。
“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统筹财政资金、撬动企业资金、发动民间资金,不断增加生态修复投入。”这位负责人表示,永新县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新模式,引进江西省地产开发集团对全县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解决了资金方面的问题。
“实际操作中,企业负责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修复后土地开发利用,政府负责项目方案、投资审核与质量把关,共同打造政企双方各司其职、权责清晰、收益共享的合作格局。”这位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永新县全域废弃矿山修复项目预计投资1.94亿元,产出增减挂钩规模指标1315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330亩,直接收益可达3亿元,还有新增的林地指标、废弃土石料资源利用等间接收益,实现收益以肥补瘦、资金整体平衡、政企利润分成。
此外,还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永新县全域矿山修复后,每年可实现固碳约6500吨,释放氧气4700吨,产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约6.5亿元。
有了资金投入,如何统筹规划,全域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我们将全县废弃矿山和灾毁退化废弃土地整体打包,由企业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的要求,全面勘查、全域规划,‘一矿一策’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永新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龙怡华表示。
永新县根据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空间分布,科学规划了罗霄山脉湘赣边界片区、罗霄山脉南华山片区、禾水以南片区、禾水以北片区及禾水流域生态修复系统的“四区一水”生态修复空间格局。
在此基础上,永新县确定了适宜修复为建设用地的治理面积50.76公顷、适宜修复为林地的治理面积31.83公顷、适宜修复为水田的治理面积3.45公顷、适宜修复为旱地的治理面积145.71公顷。
据了解,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永新县一方面采用削坡减载、填方续坡、截排水等生态修复措施对废弃矿山边坡进行系统化治理,重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综合采用植生基材喷播、液力喷播等施工工艺,培育喷播植物自生长能力,构建自生长系统。
截至目前,永新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80余亩、新增林地60余亩、盘活废弃土地资源70余亩、恢复生态功能区100余亩,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0%。
“省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精品标杆工程”“县市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县市级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如今,一个个生态旅游景区在昔日废弃矿山之上迅速崛起,成为引领永新县红色旅游发展的新地标、新门户。
“下一步,永新县将深化‘生态修复+’机制运用,充分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龙怡华表示。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art/2023/11/15/art_42069_468069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