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吉安举行辐射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发布时间:2023-11-18来源: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经开区某企业近日向当地公安、生态环境部门报告:从生产线上拆卸下来的料位计内使用的放射源已丢失。这是一枚现有活度约为5毫居里Cs—137放射源,为Ⅴ类密封放射源。经初步判定,为一般辐射事故。
险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吉安市、井冈山经开区两级分别成立指挥部,同时设立现场临时指挥部,迅速启动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应急监测组、现场处置组、现场协调组、应急专家组、舆情信息组、医学救援组、安全保卫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各司其职,开展工作。
由此,吉安市2023年辐射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在井冈山经开区某企业拉开序幕,整个演练分桌面推演和现场实操两个阶段进行。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处、省辐射监督站等单位相关人员现场观摩和指导。
以放射源疑似位置为中心,设置内外警戒区,安排人员进行警戒;安排监测人员巡测,找准放射源位置,确认放射源是否从源容器内脱落……现场临时指挥部指挥长召集各组负责人紧急会商,制定应急救援方案。
“放射源为Ⅴ类放射源,影响范围较小,裸源情况下,1米处剂量率为14.25μSv/h,5米处剂量率为0.57μSv/h。先在警戒区外测量辐射本底水平,再利用长柄监测设备快速确定放射源大概位置,然后利用γ核素能谱仪确认放射源是否为丢失的Cs—137放射源。”应急监测组率先提出了精准找源方案。
简单碰头分工后,应急监测组分头在外警戒区、内警戒边界进行X—γ剂量率和表面污染本底监测,确定外警戒区及内警戒区设置合理性。
随后,应急监测组进入内警戒区,用长杆X—γ剂量率仪由外至内进行螺旋式巡测,密切关注辐射监测仪读数和声光报警信息,记录监测结果。
“我们利用长柄监测设备进行本底监测及周围巡测,目前基本确认放射源的大致位置。”应急监测组向现场指挥部报告了巡测情况。
“请应急监测组精准监测,找准源容器位置,确认放射源是否跌落,监测周边环境是否污染……”现场临时指挥部对应急监测组作出了具体部署。
应急监测组继续开展螺旋式巡测,对核素识别仪进行核素识别,记录核素名称。“最大监测数值约5.3μSv/h,所有偏大数据均在东侧方向。γ能谱显示源容器内核素为Cs—137。”应急监测组确认源容器方位和放射源类别。
“从能谱分析,此放射源即为丢失的Cs—137放射源,且还在源容器内,源闸未关闭。”应急专家组分析认为,监测数据最大值为5.3μSv/h,处置源时间大概需要20分钟,现场处置人员进行全过程处置所受有效剂量约0.0018mSv,远低于剂量约束值。
“应急监测组撤离内警戒区,现场处置组和企业人员做好准备工作,稳、准、快收回放射源,防止辐射污染。”现场临时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现场处置组和企业放射源操作人员进入内警戒区,避开主射线方向,从源闸开口相反的位置靠近,然后清理放射源周边的杂物,关闭源容器源闸。
应急监测组再次进入内警戒区,监测源容器表面5厘米、100厘米处剂量率,关注剂量率变化。“数据显示,放射源容器表面5厘米、100厘米处剂量率最大值为0.86μSv/h,确认放射源容器源闸已经关闭。”应急监测组反馈情况。
然后,现场处置组再次进入内警戒区,从杂物堆里移出源容器,确认源容器表面源编码信息与公司丢失的放射源一致,再将放射源转运至小推车,运回至料位计处,成功收回放射源。
紧接着,应急监测组对杂物堆进行γ辐射剂量率、β表面污染进行监测,确认污染监测值均与本底水平相当,确认环境没有受到污染。
“经确认,丢失的放射源已经找到,现场β表面无放射性污染残留,建议终止本次应急响应。”现场临时指挥部向市区两级指挥部报告。
至此,吉安市辐射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圆满结束。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art/2023/11/15/art_42069_46807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