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优化银坑水库库区治理方案,清理源头修复生态
发布时间:2023-11-09来源: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青山如黛,碧水如练。九月暑热渐消,笔者来到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流源村的银坑水库库区,眼前的山水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但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一派荒凉。”吉安市峡江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嘉勤说。
王嘉勤的一番话中,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近日,笔者实地探寻银坑水库库区从一派荒凉到山水美景的蝶变过程。
镉污染威胁群众用水和庄稼安全
“不久前,这里还是一个镉污染严重的地方。”王嘉勤说,以前,银坑水库上游曾有一家私营矿山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采,主要从事金矿简易采选作业,到21世纪初,因污染问题,被政府部门责令停止开采。
几十年的无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家私营矿山企业在流源村山体中遗留了一处选矿废渣堆场和3处采矿废石堆场,还有两个废弃的露天浸洗池,浸洗池里满是选矿废渣和积水。经检测,浸洗池里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镉、铅、砷等,其中镉超标最为严重。
“这些遗留的废渣、废水,不仅破坏了周边生态,损害了银坑水库环境,还威胁着下游500多户农户用水安全和300余亩庄稼安全,附近群众怨声载道。”流源村支书刘永民至今不愿回忆昔日情景。
镉污染让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据附近群众介绍,自矿山开采以来,银坑水库水质越来越差,鱼儿越来越少,到后来,鱼虾绝迹。
优化治理方案,节约处置成本
历史遗留的镉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当地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不遗余力抓好镉污染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峡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峡江县正式启动隔污染整治行动,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周一调度机制,高位推动镉污染整治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峡江县把方案编制工作作为镉污染治理首要任务,坚持高标定位、科学规划、反复论证,不断增强治理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确保万无一失。
“起初,我们拟采用废渣填埋处置方案,但在填埋场选址论证时发现,废渣填埋处置存在选址难、渗滤液二次污染风险等问题。”王嘉勤介绍,最后,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结合县情,优化推出水泥窑协同处置方式处置废渣方案,方案优化后,节省处置成本517万元。
抓治理,清源头复生态
经现场测算,废弃矿山上堆放的选矿废渣(含受污染的土壤)3800立方米、采矿废石115立方米;水库底泥清挖土方量26500立方米。
王嘉勤说,为防止二次污染,峡江县落实专班跟进,实行收集、清理、装运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统一将废渣运往指定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收集废渣时,首先检查运输车辆货箱是否密闭。装载完后,指派专人对运输车辆货箱进行清扫,覆盖防水油布,防止废渣撒落。运输车辆离场时均要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确保不带废渣出场。
在运输过程中,统一对运输车辆安装GPS系统,配备便携式行车记录仪全程录像,实施全过程监控。同时,公开联络员的联系方式,以备发生事故时及时抢救和处理。
“在废渣清理中,我们坚持‘清源头、零污染’原则,全面清理堆场周边的土壤和水库的底泥,直到露出基岩为止,彻底铲除镉污染物。”王嘉勤介绍。
同时,峡江县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推进植被恢复,在堆场基岩上回填一层厚厚的土壤,种植马尾松树和狗牙根草面积1000余平方米,美化周边环境。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art/2023/9/25/art_42069_46072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