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44) | 四川极度濒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拯救保护
发布时间:2023-06-03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作者:佚名
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为木兰科拟单性木兰属的高大常绿乔木,成树可达20—25米。为峨眉山特有种,分布于峨眉山风景区海拔1100—1550米的常绿阔叶林带,个体数量不到100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亟待拯救保护的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峨眉拟单性木兰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也是一种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峨眉拟单性木兰等极小种群的拯救与保护工作已走在国内前列,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充分认可。一是掌握了人工授粉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峨眉拟单性木兰人工繁育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自然条件下传粉难、种子萌发难与成苗难三大技术难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使个体数量从不到100株增加到目前的3200株,有效遏制了该物种的濒危趋势。二是为成都市植物园、昆明植物园、武汉植物园、西安植物园等13家植物园共提供390株峨眉拟单性木兰幼苗,使该濒危物种的种植范围从我国西南扩展到我国东南部、中部、西北部等地区,在峨眉山以外的地区得到了推广种植。三是探索出了一套峨眉拟单性木兰野外种植及回归监测技术,2016—2021年共野外回归800株,恢复和重建回归点5个,森林覆盖面积达200亩,回归苗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修复和重建了野外种群。
野外采种
峨眉拟单性木兰的拯救保护为我国其他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经验:在进行濒危植物的人工繁殖时,尽量采用有性繁殖以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实施多点保存的迁地保护方式,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濒危物种因自然灾害而灭绝的风险;野外回归工作量大、监测任务重,通过调动当地居民参与这项工作,使监测工作能长期持续下去;采用多种保护形式,即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同时结合物种回归和恢复, 能有效提高保护工作的成功率。
原文链接:https://www.mee.gov.cn/ywgz/zrstbh/swdyxbh/202305/t20230522_103071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