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守护美丽泸沽湖一湾碧水——宁蒗泸沽湖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22-05-26来源: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面积50.1平方公里,湖水库容量22.52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05.3米,最大透明度达13米,属川滇两省共有的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东方女儿国”之美誉。近年来,云南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保护治理政治责任,采取“五真”措施,实施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和爱护生命一样守护“东方女儿国”的“母亲湖”。
组织体系“真”建立。严格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湖长制,推动保护治理组织体系“有名”更“有实”。规划引领“真”重视。编制实施《云南泸沽湖保护治理规划》《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流域控制性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29年)》等一批保护性规划,启动《云南省泸沽湖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方案》编制工作,强化保护治理的规划引领。科学治理“真”问计。组建专家咨询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先后完成《泸沽湖水体溶解氧变化规律研究报告》《泸沽湖水环境演化特征研究》《泸沽湖水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特征研究》等课题,为保护治理提供基础支撑。项目支撑“真”实施。积极探索保护治理新模式,引入第三方企业进行治理;与云南建投集团合作,实施24项保护治理重点项目,推动保护措施落地。智慧监管“真”深入。建成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监测点,加强日常监测,为精准治湖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长期努力,保护治理硕果累累。《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泸沽湖景区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等地方保护法规相继出台实施,“控湖转坝”“湖边游览、湖外食宿”的战略布局稳步推进,滇川共治机制日趋顺畅,处级领导包村负责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成熟,“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社区协管”的日常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十三五”以来,共投入保护治理资金13.58亿元,完成5条主要入湖河道、4条山水沟渠治理和133亩环湖生态修复;全面拆除沿湖17处亲水平台、6个码头和临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160户民居客栈;建成湖滨生态带984亩、污水提升泵站17座、截污管网54公里、污水处理厂1座,实现沿湖污水、垃圾收集全覆盖,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实现湖泊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促进。流域内人均收入在2003年829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倍;2017年,从云南方向进入景区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80.2%,以海菜花为代表的水生生物不断增多,云南红豆杉、松茸、海菜花3种植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4种脊椎动物被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其中厚唇裂腹鱼等3种鱼为泸沽湖特有。目前,湖区水位稳定保持法定水位线,湖泊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流域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面积50.1平方公里,湖水库容量22.52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05.3米,最大透明度达13米,属川滇两省共有的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东方女儿国”之美誉。近年来,云南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保护治理政治责任,采取“五真”措施,实施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和爱护生命一样守护“东方女儿国”的“母亲湖”。
组织体系“真”建立。严格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湖长制,推动保护治理组织体系“有名”更“有实”。规划引领“真”重视。编制实施《云南泸沽湖保护治理规划》《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流域控制性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29年)》等一批保护性规划,启动《云南省泸沽湖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方案》编制工作,强化保护治理的规划引领。科学治理“真”问计。组建专家咨询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先后完成《泸沽湖水体溶解氧变化规律研究报告》《泸沽湖水环境演化特征研究》《泸沽湖水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特征研究》等课题,为保护治理提供基础支撑。项目支撑“真”实施。积极探索保护治理新模式,引入第三方企业进行治理;与云南建投集团合作,实施24项保护治理重点项目,推动保护措施落地。智慧监管“真”深入。建成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监测点,加强日常监测,为精准治湖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长期努力,保护治理硕果累累。《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泸沽湖景区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等地方保护法规相继出台实施,“控湖转坝”“湖边游览、湖外食宿”的战略布局稳步推进,滇川共治机制日趋顺畅,处级领导包村负责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成熟,“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社区协管”的日常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十三五”以来,共投入保护治理资金13.58亿元,完成5条主要入湖河道、4条山水沟渠治理和133亩环湖生态修复;全面拆除沿湖17处亲水平台、6个码头和临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160户民居客栈;建成湖滨生态带984亩、污水提升泵站17座、截污管网54公里、污水处理厂1座,实现沿湖污水、垃圾收集全覆盖,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实现湖泊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促进。流域内人均收入在2003年829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倍;2017年,从云南方向进入景区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80.2%,以海菜花为代表的水生生物不断增多,云南红豆杉、松茸、海菜花3种植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4种脊椎动物被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其中厚唇裂腹鱼等3种鱼为泸沽湖特有。目前,湖区水位稳定保持法定水位线,湖泊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流域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原文链接:http://sthjt.yn.gov.cn/shjgl/dbssthjzlgl/202106/t20210603_2256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策法规
- 全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协调推进会议召开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 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谋划推进工作座谈会召开
- 2025年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在潍坊召开
- 守护黄河生态绿,济南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十年再出发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