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生态文明浸润城乡
发布时间:2021-12-20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吉林市生态环境局最新统计的一组空气质量数据令人欣喜。与5年前相比,吉林市年优良天数从303天同期增加到310天,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2个百分点。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了7微克/立方米,空气指标全面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极大改善,是吉林市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生态环境改善了,居民感受最为直观——雾霾、沙尘天气减少,蓝天白云日子增多,空气更加清新,游人越来越多。
能够体现吉林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的指标还不止于此。截至今年11月底,吉林市国考断面水体稳定向好,水体优良比例达到83%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8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来之不易的成绩,离不开环保人为美丽江城建设贡献的力量。今年实施“四六四五”战略以来,生态环境部门压紧责任,大力推进各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通过更严的举措和更高的工作要求,为打造旅游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市加油助力。
开展蓝天保卫战
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10吨以下小锅炉淘汰清零、20万千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全覆盖、162家“散乱污”企业完成整改,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大大减少。
打响碧水保卫战
实施黑臭水体整治、水质提升工程、水源地保护、河湖“清四乱”等系列专项行动。
推进青山黑土地保卫战
开展“绿盾”专项行动,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问题完成整改99.97%,侵占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部完成。
推进环境安全保卫战
修订环境应急预案,紧盯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提高。
落实各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以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一大批历史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吉林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制定各类规定、方案、计划及考核机制。五年来,吉林市累计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约52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推进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完成市以下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和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强化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落实环评审批改革,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切实得到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舆论宣传不断加强,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认识。
在持续保护好大气、水、土质量基础上,吉林市将继续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工作,严格落实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全面完成整改任务,并建立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同时,持续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吉林市高质量发展书写绿色答卷。
原文链接:http://sthjt.jl.gov.cn/zwzx/qshb/202112/t20211217_83250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