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环保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时评

白山市:在生态强市建设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10-23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白山市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深入践行“两山”理论 奋力开创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新局面的决定》,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委生态强省建设,把生态强市建设作为白山实现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关键之举,必将进一步厚植生态潜力,发挥生态优势。《决定》中提到的生态强市战略的目标、原则及重点任务,都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密关联,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态强市建设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构建乡村绿色产业体系

  推进白山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基地建设。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和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设专用原材料生产基地,支持重点食药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租赁等方式向产业链前端延伸,保障优质食用药用原料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药材好,药才好”,一直以来,白山市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中药材种植业质量规模不断提升,多个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成型。目前已建成靖宇国家级西洋参、抚松人参和刺五加、长白人参、临江北黄芪等不同层次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化基地。

  坚持绿色食品原则,加强品牌建设力度。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全方位提升长白山品牌知名度,突出抓好“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道地中药材”“长白山黑木耳”“长白山林蛙”“长白山寒地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产品附加值,经营好“老农夫”“水之林”“长白粉条”等地产品牌,全力打造“绿之康源”区域公用品牌,重点聚焦优势产业、优质产品入驻区域公用品牌,塑造品牌灵魂。强化对外开放合作,重点围绕食药产业,做好项目谋划包装,策划特色资源产业论坛和推介,让更多企业投资白山。

  开展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大发展需要规模化经营,按照“小变大、户改场、场入社、社升企”的建设思路,积极培育和规范产业化联合体。

  提升白山特色农产品品质。推进特色农业绿色标准化种植,鼓励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制定符合白山市农业生产特点的种植技术规程,加快研究制定长白山人参、道地中药材、黑木耳、小浆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认定地方标准,建立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构建绿色质量体系,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查、质量可控、责任可究,打造最安全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高地。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以后政府应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重点扶持以人参、中药材、食用菌、蓝莓等食药产业为主导的企业,比如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优先组织申报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优先申报国家和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该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加入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向长白山特色种植方向延伸,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首先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要大力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村卫生整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推进。全面改善薄弱学校的基本条件,加强市县乡(镇)小学的结对帮扶制度,推动义务教育建设向农村倾斜。强化农村健康管理服务。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群众关心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白山特有的传统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时代感强、地域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新型文化产业体系。积极举办农民文化节、人参文化节、松花石文化节、文化惠农直通车、送演出下乡等文化服务活动。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未来城镇和村庄的发展一定得有规划。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步,一部分乡村消亡不可避免,但乡村振兴和一部分乡村消亡不是对立的,一定要在合理的规划下,使得部分乡村退出历史舞台,另一些区位条件好、地理位置佳、资源禀赋厚的乡村,及有历史文化背景的乡村,我们要做好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既留得住青山绿水,又能够记得住乡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让农村的生活条件跟城里基本差不多。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要振兴一定要有产业,产业发展需要有人,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需要爱家乡、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吸引更多懂农业、爱农业、有技术的有识之士、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等到白山创业,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格局。鼓励在乡返乡下乡人员,充分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发展白山特色产业,拓展创业空间。精心打造区域创业创新基地和“一村一企”,促进返乡下乡人员自主创业、集群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创建农村创业就业基地,全面整合农村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资源,组建专业就业创业咨询和指导团队,鼓励种田能手、返乡创业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等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

  三、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我们都知道,过去我们农村和城市是单向的,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未来我们需要打通双向通道,让城乡融合,让喜欢农村,愿意到农村生活的人士有机会进入农村,和农民享受一样的待遇,让想来的来,想走的走。双向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乡村与城市融合,美国乡村的大学镇与公司镇、德国的城乡等值战略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理顺农村集体产权关系,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未来要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在选配干部和班子建设这块,除了要注重领导的发展能力,还要注重思想理论素质,做好两方面都要强的“双强型”干部选配和“双强型”班子建设。


原文链接:http://sthjt.jl.gov.cn/zwzx/qshb/202110/t20211021_82560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