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全球3大苏打盐碱地的白城,如今大变样
发布时间:2021-06-12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十年九旱、盐碱地广、寸草不生、碱尘飞扬……这是白城过去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白城市地处吉林省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现在的白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变化始于2001年吉林省政府启动实施的“西部治碱”工程。
由于地貌、水文、气候影响和人为因素,白城的草场沙化、碱化、退化严重。1996年土地普查数据显示,白城盐碱地面积达1453.5万亩。
2003年6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白城市下辖大安市共建了我国第一家碱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该试验站2020年晋升为国家站,并被命名为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大安站)。
建站以来,大安站科研人员突破苏打盐碱地(碱地)‘以草治碱’和‘以稻治碱’两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不仅为我国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两套系统解决方案,也为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03年6月,大安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科技人员再次打响了东北生态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破解盐碱地顶级植被的快速恢复技术难题,是梁正伟团队追求的目标。经过多年反复研究和试验验证,团队提出了重度盐碱地顶级植被跨越式恢复演替理论,即不经过先锋植物的渐进式恢复阶段,利用人工生态设计的方法,直接恢复羊草等顶级植被。团队还发明了羊草抗盐碱移栽克隆恢复技术,在不改良土壤的前提下,利用羊草自身的抗逆潜能,成功解决传统直播无法将羊草种源直接导入重度盐碱地的技术难题。
为此,梁正伟率领大安站的科研团队围绕“重度苏打盐碱地有水也无法短期成功种稻”的重大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耕层改土治碱为基础、以灌排洗盐为支撑”的快速改良理论及技术路线,创建了重度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
“八五”期间,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孙广友等人应用遥感技术发现16条松嫩古河道,并在大安市月亮泡乡建立了大安古河道综合开发万亩试验区,引嫩江(月亮泡水库)水,在轻中度苏打盐碱地种稻获得成功。
近年来,梁正伟团队在大安站通过多年定位改良试验,创建了重度盐碱地物理化学同步快速改良技术。他介绍道,团队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在改土当年即可使中重度盐碱地水稻产量达300~400 公斤/亩(不改土一般0~100 公斤/亩),并且只要一次性改土治碱,就可实现多年可持续利用。
原文链接:http://sthjt.jl.gov.cn/zwzx/qshb/202106/t20210609_810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