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昔日“盐碱旱” 今日“米粮川”
发布时间:2021-03-31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白城市位于松嫩平原盐碱地核心区,由于历史上受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和垦荒等因素影响,使白城的自然环境面临严峻考验。2013年数据显示,全市15%的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吉林全省荒漠化面积的28%。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扭转“风沙干旱碱、谁干谁打脸”的窘境和困局,成为摆在全市广大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白城市首次提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启动以治碱、治沙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工程,正式拉开了盐碱地治理的大幕。市委、市政府组织企业、高校、科研和社会力量,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探索出了“化学改碱、水稻压碱、生物治碱”3种治理模式,为打赢盐碱地治理这一“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是“化学改碱”,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针对碱性土壤板结严重、水肥流失的特性,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条件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了“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技术,在镇赉县改良2.25万亩重度盐碱地用作旱田,改良第一年土壤PH值由10.5降至8.4,碱化度由64.5%降至15.6%,实际测产第一年平均亩产近300公斤,第三年近400公斤;在大安市改良4.05万亩盐碱地用作水田,第四年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稻米重金属、农药残留远低于国家标准。依托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制了“脱碱1号”土壤改良剂,不仅有效降低了土壤盐分,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经过对比试验,在盐碱地施用“脱碱1号”土壤改良剂后,当年水稻亩产387公斤,远高于施用前的亩产6.13公斤。
二是“水稻压碱”,灌排洗盐、提高产量。以水洗碱、以稻压碱是我市应用最广泛的治碱模式。该模式需对盐碱地进行水田改造,运用“耕、晒、泡、旋、排” 技术种植耐碱度的稻米品种,实现一次性改土治碱、多年可持续高效利用的目标。目前,我市依托域内科研单位,成功培育了“东稻系列”高产优质、耐盐碱的水稻品种5个,其中“东稻4号”亩产能达到850公斤,创下吉林省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倍受当地农民亲睐。2018年,我市推动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大安市建立了袁隆平院士吉林省工作站。目前,该工作站已完成2个系列9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生长周期的试验种植,各项指标均超过“海水稻”,今年将进入新品种示范种植阶段。
三是“生物治碱”,发展特产、增加收益。在中度、重度盐碱地大胆尝试种植耐盐碱经济作物,推动实现效益产出、土壤改良、生态修复“多赢”。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建立了国家油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基地,开展了“油菜耐盐碱”试验,示范推广了盐碱地油菜种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在PH值为8—8.5的中度盐碱地上,油菜产量能达到3.8吨/亩。白城市农科院在中度盐碱地种植燕麦,开展生物修复实验,同一地块连续种植10年燕麦后,土壤全盐量下降0.2%左右,PH值下降1.5左右。白城市林业科学院系统总结了西伯利亚白刺种苗繁育、造林技术,利用白刺耐盐碱特性,开展了白刺耐盐碱基因的克隆和转基因耐盐碱林木新品种选育工作,建立了重度盐碱地白刺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栽植成活率和植被覆盖率均超过80%,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通过改良和治理盐碱地,我市实现了“八百里瀚海”变绿洲的生态重塑,盐碱地面积从585万亩减少到396.5万亩,新增绿地39万亩、耕地120万亩,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昔日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油油的青草地和一望无际的水稻田。现如今,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315.7万亩,跃居吉林省第一,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奏响了生态立市、富民强市的最强音。
原文链接:http://sthjt.jl.gov.cn/zwzx/qshb/202103/t20210330_7981837.html
政策法规
- 全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协调推进会议召开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 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谋划推进工作座谈会召开
- 2025年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在潍坊召开
- 守护黄河生态绿,济南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十年再出发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