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推深做实“三水共治”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发布时间:2021-03-29来源: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近年来,亳州市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全面统筹“三水共治”,推深做实水环境改善、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2020年,全市4个国考断面均达到考核目标,优良率达75%,获得省级地表水生态补偿资金2200万元。水环境的大幅改善,有力推动城市绿色更新,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屏障,着力打造“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城市新风貌成效显著。
坚持点面结合,改善水环境,打牢绿色基础。全市坚持点面结合、整体规划、全力推动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见实效。重点推进“点源”污染防治。投入41亿元,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投运城市污水处理厂11座,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50万吨,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17年前的2.04万吨增加至11万吨;系统规划“面源”污染整治,推动污水管网建设。投入6.71亿元,完成老城区主要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畅通市区排水体系,累计铺设市政排水管网约1252公里,其中雨水管网758公里,污水管网494公里,确保城区生活污水全收集,杜绝污水直排水体污染水环境。
实施南水北调,保护水资源,夯实绿色主体。全市全力配合、积极实施引江济淮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长江干流水源通过淮河、西淝河向该市供水,改善该市水资源缺乏现状,解决生活、农业、工业等用水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借助引江济淮入亳有利时机,建设亳州市调蓄水库项目,通过提升泵站,将该市西淝河下游优质水源北调输送至亳州市调蓄水库,平地成湖,打造为该市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源地。亳州市调蓄水库现已正式启用,运营良好,目前日供水量约10万吨,有力推动了市区饮用水水源结构转变,逐步形成以地表水为主要来源的饮用水格局,从源头保护地下水资源,极大缓解全市地下水严重超采趋势。目前亳州市调蓄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已通过省政府审批,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已纳入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常态化专项检查重点对象。
打造水清岸绿,修复水生态,拓展绿色空间。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旨在重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体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融合。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垃圾清运、生态修复等措施,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城区“水活”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等,高标准修复水生态,打造水清岸绿。现中心城区12处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沿岸建设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带,与宋汤河、凤尾沟、龙凤新河和团结沟等城区主要水体连通,形成活水交换机制,实现中心城区水系大贯通,同时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下沉式绿地、生态堤岸,既增添沿岸景致,又可调节汛期径流,增强城市蓄水、净水功能,提升城市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改善整体水环境。昔日“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市民们充分感受到“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的城市新风貌。
原文链接:http://sthjt.ah.gov.cn/hbzx/gzdt/sxdt/12030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