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发布时间:2021-03-23来源: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号?如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为尽早实现碳达峰,我国当前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何建坤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并曾兼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 未来10年,要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峰值实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未来实现长期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环境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环境报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您看来,当前碳达峰的实施路径应该如何设计?
何建坤:我国现在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后期阶段,能源消费相应会有所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缓慢增长。所以,当前主要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使得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然后再转为持续下降趋势,最终实现碳中和。 在当前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第一是要节约能源。一方面,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抑制煤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耗能强度的重化工业产能的扩张,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使单位GDP能耗快速下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实现技术节能。 第二是要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这些非化石能源的比例,使得随经济增长新增加的能源需求基本上由非化石能源满足,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要达到25%左右,去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大概有1.2亿千瓦,今年可能也会大体相当。 所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并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这是当前最为务实的举措,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10年,要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达峰实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未来实现长期碳中和的目标。 为尽早实现达峰,“十四五”期间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消费量的稳定达峰并且开始下降。“十五五”期间争取石油消费能够趋于稳定,达到峰值。天然气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要由煤炭消费量的减少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抵消,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才能达峰。 未来10年,如果仍沿袭传统的发展方式,增加高碳的基础设施和高耗能重化工业产能,对于实现碳中和就会有更大困难。所以,未来10年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如果这10年转型比较早,能够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那么也会为长期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中国环境报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您如何看待这一要求?
何建坤:在2035年之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阶段,还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治理如果仅靠末端的治理措施,措施会越来越少,潜力也会越来越收窄。从最根本来讲,要从源头上减少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碳达峰,大力改进能源结构,使得煤炭消费量下降,从源头上就减少了常规污染物排放的来源,这样就能够保证主要地区PM2.5的浓度不高于35微克/立方米。所以,要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也是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政策着力点,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协同治理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保障到2030年环境质量达标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两方面目标的同时实现。 中国环境报
目前,多地已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达峰,一些行业企业也纷纷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您认为哪些地方、哪些行业可以率先实现达峰?
何建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有两类地区可率先实现达峰:一类是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产业转型比较领先,现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的已进入了峰值平台期,经过努力,一些省市在“十四五”期间就可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另外一类是西南的一些地区,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尽管经济相对来讲还比较滞后,但通过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有可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 我国地域比较广大,每个地方产业结构不同,发展定位不一样,能源禀赋也不一样,在每个地区实现碳达峰时间也会有差别。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为导向,确立适合自己地方的达峰路径,由此可以实现全国包容式、差别化的低碳转型路径和方式。 除了区域之外,有一些行业也可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总体上讲,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了全国终端能源消费的2/3,工业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占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左右,电力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占了40%左右,建筑和交通部门各占10%左右。所以,工业部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应该是重点,特别是像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炼铝这些高耗能的重化工业部门,要进入稳定甚至开始下降阶段,“十四五”期间,工业部门就能够争取到2025年左右实现总体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建筑部门通过发展绿色建筑、能源替代,争取“十五五”期间达到峰值。交通部门要通过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发展电动汽车来代替传统汽车,争取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这样总体上能够保障全国范围内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中国环境报
疫情影响下,一些地方为恢复经济,扩充传统的钢铁、煤电等高耗能产能的冲动明显,煤炭等化石能源需求呈反弹趋势。如何才能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避免走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老路”?
何建坤:疫情之后,为恢复经济,一些地方仍沿袭传统的增加投资、扩充重化工业产能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这样就会抬高能源的需求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现在来看,国际上很多金融企业都在发展绿色金融,宣布不再给煤炭、石油等高耗能产业和化石能源投资,高耗能产能的发展面临着融资困难、未来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应加快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来取代高耗能产业的扩张,这也是目前要推进的产业发展方向。 于企业而言,低碳发展能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目前,很多跨国大企业都宣布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力拓、壳牌、BP都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苹果公司宣布2030年就要实现碳中和,我国也有华能、国电投等企业宣布了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表。此外,很多大企业在采购链中实现低碳采购,比如生产设备要用的钢铁,一定是炼钢过程中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低的钢材。 在整个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趋势下,新的业态和规则不断向碳中和目标演变的情况下,低碳因素和低碳指标就像产品的质量指标、价格指标和服务指标一样,变成了一个核心竞争力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低碳转型,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有观点说,未来各国竞争的焦点将聚焦于碳中和技术,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在这方面我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内容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文链接:https://sthjt.shanxi.gov.cn/html/hbbyw/20210322/106416.html
政策法规
- 全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协调推进会议召开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 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谋划推进工作座谈会召开
- 2025年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在潍坊召开
- 守护黄河生态绿,济南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十年再出发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