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系统规划黑臭水体整治 全力推动绿色城市更新
发布时间:2021-03-17来源: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2015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厂、网、河”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2019年12月底,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核验,提前1年达到初见成效目标,2020年通过省级复核检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位于全省前列。
“厂、网、河”系统推进。投入4.2亿元,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完成3个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投资6.7亿元,全面实施主城区22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保障主次干道雨污分流排放,有效提升污水收集能力。严格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整治、生态修复、活水循环原则,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垃圾清运、生态修复等措施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共计投入约20亿元对市中心城区建成区12处黑臭水体进行整治。
同步实施水活工程。以“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为目标,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中,充分考虑活水作用,共计投入5.3亿元,按照《亳州市中心城区水系贯通规划方案》,利用自然水位高差,将已完成整治的水体与其他水系进行贯通,目前宋汤河、龙凤新河、凤尾沟等主要河道已基本实现贯通。
充分融入海绵理念。按照《亳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新建改造项目均要求落实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在实施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筑建生态驳岸,过滤、渗透、保存一定雨水,增添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大大消减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做到最大限度的留住雨水,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
加强生态修复管护。印发《亳州市中心城区水体长效管理实施方案》,明确管护标准及各单位管理职责,落实长效管护。通过实施亳州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及后期管护工程PPP项目,采取系列生态措施,重建动植物生长、栖息、繁殖场所,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重点实施雨水口生态强化系统,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强化水体自我修复能力,构建健康生态水系,保障水体长“制”久清。
原文链接:http://sthjt.ah.gov.cn/hbzx/gzdt/sxdt/12028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