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贺兰山东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发布时间:2020-09-01来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再笑开些,好,茄子!”随着“咔嚓”一声响,8月26日,5名特意骑行而来的游客以宁夏志辉源石酒庄为背景留下了倩影。
站在酒庄广场处,抬头远望,蜿蜒巍峨的贺兰山傲然屹立。从酒庄的葡萄采摘区、林木区、酒庄主题公园,到酒窖,一抹抹浓浓的绿色中带出一片“曲径通幽处”的诗意。
谁能料想,脚下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15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采砂场。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通往贺兰山的一个路口,立着一块“老袁砂石场”的牌子,这是现志辉源石酒庄董事长袁辉的父亲开办的。开砂石,卖资源,老袁为家里积攒下第一桶金,但当时此处遍布矿坑、头顶无片叶遮阴、工人后背晒脱皮、干燥季节风吹过飞沙走石、周边居民苦不堪言的景象深深印在袁家人的脑海中。
响应中央和自治区加快生态建设的号召,1995年,袁辉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谋求转型,和朋友一起在这里植树造林。2007年,自治区提出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这让袁辉看到了产业转型的方向。当年,他在贺兰山东麓砂砾地里种下第一批葡萄——200亩赤霞珠。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酿酒葡萄产业作为促进宁夏农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2008年,在满目疮痍的废旧砂石矿区上,志辉源石酒庄动工。这个庞大的工程起初进行得并不顺利,“别的不说,光捡石头就捡得让人头疼。”袁辉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1995年到2020年,志辉源石酒庄累计开荒1.8万亩,种植防风林7500多亩,葡萄2000亩,种树总量达30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超80%。同时,将6000余亩沙石采坑进行绿化,因地制宜建成贺兰山文化休闲公园、葡萄酒品鉴大厅、生产车间、成品酒存储窖等设施。
好的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2019年,酒庄接待旅游消费人群15万人次,绿水青山带来了生态收益。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来到志辉源石酒庄时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而今,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引得区内外考察团和客商纷沓而至,酒庄游客日均1000多人次,葡萄酒订单越来越多。
“以前对于生态经济,我们的认知并不全面,认为生态经济就是发展一产,做大棚、做绿色产品。
总书记的到来给了我们新的启迪,生态经济应该是一二三产业融合贯穿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业态。做好一产,有了很好的农业基础就能发展出特色衍生品。”回忆起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志辉源石酒庄副总经理肖喆感叹。
在贺兰山东麓,越来越多的酒庄负责人也在数年的经营中逐渐达成共识。今年4月,与志辉源石酒庄比邻的蓝赛酒庄将葡萄地四周的绿网拆除,改种为红杏等林带。“往年入冬,没有林带的葡萄地里光秃秃的。今年我们又特意种上银杏做林带,下一步还准备再拿出更多的地来做绿化。”酒庄总经理吴志鹏告诉记者,这些年,除了种葡萄,酒庄一直从外地购买银杏、玉兰等树种进行种植,“因地制宜,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经过长期生态修复治理,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地和酿酒葡萄园。酿酒葡萄园采用节水滴灌的方式,亩灌水量只有160立方米至300立方米,每亩产出价值3万元至5万元的葡萄酒。
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管委会将积极发挥产区资源禀赋优势,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之路,使贺兰山东麓还有待开发的部分荒地资源得到高质量保护与开发,达到100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和3亿至5亿瓶葡萄酒生产规模,形成一条靓丽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与生态保护、文化旅游融合的生态保护线,推动宁夏葡萄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5年来,志辉源石酒庄累计开荒1.8万亩,种植防风林7500多亩,葡萄2000亩。本报记者 王洋 摄
(原文刊载于2020年8月28日宁夏日报01版)
原文链接:http://sthjt.nx.gov.cn/info/3296/135376.htm
政策法规
- 全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协调推进会议召开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 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谋划推进工作座谈会召开
- 2025年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在潍坊召开
- 守护黄河生态绿,济南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十年再出发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