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端起“绿饭碗” 吃上“生态饭”
发布时间:2020-07-21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郭建胜在猕猴桃种植园内用电动绑蔓器管理猕猴桃树
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以村西北头的红土崖头得名,群山环绕,环境秀美。今年49岁的村民郭建胜近期实现了转型,去年春天,他投资十六万余元,在村北承包十三亩土地种起了猕猴桃,和妻子当起了“果农”。 “我很早就开始四处打工,啥脏活累活都干过。现在条件好了,机会多了,只要出力肯干就能致富。”这时节的红泥崖村,满眼葱绿,干净的石板路尽显村庄幽静。7月2日中午,在花团锦簇的家门口,郭建胜坐在一块就地取材切割制成的石凳上,打开了话匣子。 人多地少、石多土少的小村庄“靠山吃山”,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上山开采石头卖钱,后来有了石材产业园,村民就近打工,郭建胜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在石材厂开装载机十多年了,收入还不错,一年能挣个七八万元。”郭建胜说,自己放弃这份工作转而发展猕猴桃,更多的是因为生态环保观念的转变。 “因为开矿,以前村里常年白茫茫的,河里淌的都是白水。这些年,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耳熟能详,周边矿山关停了不少,村里环境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巷子里铺上了石板路,家家门口栽花种草,小河里也有鱼虾了。我的种植园就在大青山风景区入口,又靠近省道,以后搞个乡村采摘游,准保错不了。” “有了各级好政策,村里还有各种扶持资金,我们一年绿化一点儿,一年硬化一点儿,年年都有新变化,2018年我们村里就是省级美丽乡村了。”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接过了话头。 开着前几年买的一辆小汽车,郭建胜拉着记者去村西丰子岭的种植园,瞧瞧猕猴桃的长势。刚一进园,便瞅见园子里受惊奔跑的鸡和鹅。这是郭建胜生态种植的“奇招”,猕猴桃一年四季不需要打农药,杂草长得也快。他买来一百多只鸡和几十只鹅,请它们帮忙“锄草”,既省下了锄草的人工费,放养的鸡、鹅长大后卖出,又是一笔收入。 “果园种了三个品种的猕猴桃,有绿瓤的、红心的、黄心的,有的早熟、有的晚熟,采摘期比较长。”尽管是个新手,郭建胜对猕猴桃的种植却并不陌生,他抓起一把土给记者看,“这种半沙半土的土壤最适合猕猴桃生长了,沙子含铁高,种出来甜,黏土就不行。”说着,郭建胜拿起一个“神器”,给猕猴桃树苗整理藤蔓,“这是电动绑蔓器,我网购的!”郭建胜说,新时代的农民跟过去不一样了,得充分学习新事物、运用新手段。 “去年春天种的,到第四年是盛果期,一年一亩地挣两万元应该不成问题。”郭建胜说,最近他琢磨在猕猴桃园入口挂上一个“建胜猕猴桃采摘园”的指示牌。“明年九月中旬就能大量采摘了,1000棵猕猴桃树预计能产两万斤。提前挂上牌子,来往开车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儿有采摘园,吸引他们到明年猕猴桃成熟时来采摘。” 不再起早贪黑去矿上,休闲生活随之丰富起来。打太极、下象棋,郭建胜的爱好也多了。这两年,郭建胜家北面改造成了一片村民文化广场,平日吃罢晚饭,郭建胜就拎上小音响和妻子到广场去,和大家一块打打拳、跳跳舞,日子过得忙中有乐。 “村庄以崖上的红土得名,20世纪70年代,红土就挖完了。现在村庄的发展,不能再循着老路了。”张守英说,红泥崖村素有“大雪不过红泥崖,村北瑞雪村南雨”的说法,独特的气候特点让农产品有着独特的品质。把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好了,老百姓通过自己的产品发家致富了,就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才3600元,现在已经16000余元了。以前能吃上鱼、吃上肉就是好日子,现在村民都讲究营养均衡,都奔着更有质量的生活。”张守英说,当前村里的任务就是鼓励郭建胜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发展乡村新产业,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对生活越过越好充满了信心!”
政策法规
- 守护黄河生态绿,济南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十年再出发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