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与农村防疫
发布时间:2020-02-18来源: 作者:
当前,农村疫情防控压力大,人居环境较差、医疗资源缺乏、防控意识薄弱。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比,农村地区每年产生的2亿至3亿吨生活垃圾还未完全得到有效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环境治理不到位、监督体系不健全、制度效能未发挥等情况仍不鲜见。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指出,“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被列为亟须补上的突出短板之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包括人文环境。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一些返乡群众念及亲情、友情,串门、聚集还时有发生。此外,农村居民信息素养不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农村来说,疫情防控重点一是切断病毒人传人的传播渠道;搞好村居清洁卫生,不给病毒传播提供土壤。如果农村人居环境搞得好,自然会为疫情防控做加法;反之,疫情防控的“短板效应”就会体现出来。可以说,此次疫情是对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
此次疫情来势凶猛,截至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顶得上、守得住、打得赢,除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广大群众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外,平时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和经验在防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启示我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准备在平时,才能取胜在战时。特别是在城乡深度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决胜时刻的今天,流动的农村更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对此,要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巧功夫,杜绝“讲门面”“花架子”等形式主义,培养农民健康生活习惯,提升农民美好生活质量。
要注意的是,农民卫生习惯养成、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不能和农村其他工作割裂看待,应结合新时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系统谋划,协同实施,不断创新。要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重要载体,融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好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有效组织动员广大农村居民投身村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筑起阻断疫情传播的坚实“防火墙”。
政策法规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