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沙丘变绿洲
发布时间:2020-01-07来源: 作者:
头枕昆仑,脚踩大漠,784平方公里的绿洲横亘在塔里木盆地南缘。 “几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漫漫,没有一丝绿色。现在变化太大了,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73岁的史鹤山身板硬朗,声音洪亮。 上世纪60年代初,史鹤山随父母从老家江苏一路辗转来到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这里恶劣的气候没有吓倒支边青年们,他们防风治沙、开荒种地、植树造林,住地窝子、喝苦咸水,一座座十几米高的沙包就这样被一双双手铲平,沙丘变良田,庄稼丰收了、果树结果了。 在史鹤山家房后的果园里,一棵杏树足有十五六米高。“这是1976年我和父亲栽的。”老人记得清楚,“现在每年还结几百公斤果子。” 一代接着一代干。多年来,洛浦县人民播绿不止,茫茫荒原变成了美丽家园。 2012年春天,各族干部群众20万人在县城东部十余公里外的沙丘、戈壁展开会战。“让沙丘绿起来,让戈壁变粮仓。挡住风沙,建成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县委号召之后,栽杨树、种红柳,移沙包、拉滴灌,一个多月,大家早出晚归。许多人一个馕、一壶水就是一顿饭,甚至晚上睡在工地上。 “县委县政府决心大,干部群众干劲足,仅半年多时间就初见成效。”洛浦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李飞剑告诉记者,“北京来的治沙专家、河南来的林果专家多次实地调研、分析,提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园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确立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目标,积极、扎实推进项目实施。我们每年春秋两次义务植树,目前,园区面积已达12万亩。”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刚介绍:“现在这片沙漠已经变成了绿洲,种植有杨树、胡杨、红柳、梭梭等防风树木,还有红枣、核桃、管花肉苁蓉、花椒等经济植物,建了大棚等设施农业区和畜牧养殖区。仅这一个园区,就给全县农民人均增加一亩半耕地,增加了将近一倍。” 拜什托格拉克乡和融新村同样地处沙漠腹地,名字叫新村是因为建成晚,村民是2016年才搬入的。村支部书记付希平是大学生村官,他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没有地、也没有人,都是沙包。现在有两万亩耕地,有100个大棚。”整齐的抗震安居房、平坦的柏油路,漂亮的路灯上装饰着中国结,让人赏心悦目。 32岁的农民木塔里甫·买提克热木见来了客人,抱出了自己储藏的西瓜,“这个房子72平方米,院子还有40平方米,带一个羊圈,我总共交了3万块钱。我还有15亩地、一个大棚,去年家庭纯收入6万多元。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过上了好日子!”记者 韩立群
政策法规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